人物风采

刘诚:【校友助力“双一流”】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6-10-25
  • 点击量:

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机遇下,我们不但看到了校领导、老师、同学的努力,我们也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校友们的支持。我们同为青大人,我们共建“双一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2008届刘诚的理想的好大学。

个人简介

2004.9-2008.7 必赢市场学系,管理学和经济学双学士;2008.9-2010.7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2010.9-2013.6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

2013.7-2015.5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5.6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经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经济参考报》、《大公报》、《中国证券报》等报纸发表文章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中国社科院课题一项、中国人民大学课题一项。

我于2008年毕业于必赢,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和博士,现在在中国社科院工作。亲身经历了必赢和人民大学,也熟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运作,同时对于最近兴起的南京审计大学、上海经贸大学等高校也有一些直观的了解。因此,借母校“理想的大学”活动,谈一下普通高校如何快速打造“双一流”,为母校发展建言献策。

研究生阶段,有幸进入人民大学,对于学科建设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人大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人文社科历来都是全国第一的。2015年的评估结果显示,北大在全国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最多(16个),其次是清华大学(14个),第三名是人民大学(9个)。人大所有参评学科几乎全部排名全国前十。与人大总体上相似的高校学科排名远落后人大,例如上海交大、浙大、复旦分别仅有3个、2个、1个学科全国第一。可见,一流学科的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的竞争格局。必赢务必要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错失了211不能再错失“双一流”了。这将是所有青大人的梦想和追求。

本人在人大读研时,硕博阶段分别读了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都是国家重点学科。我第一个感觉是师资力量雄厚,有历史积淀,老中青都有代表性人物。因此,学科建设,首先要靠师资。青大的师资,首先就是引进人才,一是学科带头人,二是青年学者。短期内培养带头人很难,引进成本又很高,可以发挥现有师资的特色。可以说青大的葛树荣等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要在学科建设上发挥他们的特长,例如突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同时,在每年新招聘人员时,务必以学术为导向,以发表的论文层次为唯一标准,引入一些名校的博士,让他们在学术圈为青大打开路子。可以说,目前的青年学者都有自己的或大或小的学术圈子,只要入职后加强学术考核,他们必然会在学术上有所成绩。

在人大的第二个感觉是,老师们之间的学术交流非常多,各类的研讨会和seminar层出不穷,大家就本领域的经典论文、最新前沿论文、自己写的工作论文进行讨论,互相谈一下看法和认识,这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们的视野不能仅仅是企业兼职,还需要在学科前沿方面增加认识,开拓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写作思路。而青大在这方面显然太少了。因此,必须加强科研导向,强化科研方面的考核,增加科研方面的奖励,让大家的精力都围着科研转,而不是围着企业转。

在人大的第三个感觉就是,人大的学生在学习上比较踏实。这方面深有体会的是,青大的学生会组织和班级组织太过于强大,很多时候是在“过家家”式的满足一些人的“官瘾”,这种近乎病态的学生组织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精力都限制在了“内斗”上。所以,建议减少与学生会挂钩的各类鼓励政策,例如学生会领导在奖学金评比中加分、学生会领导更容易入党。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尤其是基础学科的学习。如果精力较多,可以用于考证、各类学术大赛、校外举办的(省级国家级)的各类比赛,要在更广的平台上抢夺资源,而不是在本学院甚至本系内争抢一个学生会干部。前者是在为学校争取资源,后者只是分配资源而无创造性。

毕业后,在社会上评比时,一个学生会干部肯定不如CPA含金量高,即便是公务员行业。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开拓视野,打破现有的学生会官僚体制,在更大平台上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并去努力争取。 我毕业之后,先是去了国务院港澳办,后来到了中国社科院,彻底进入了学术圈。作为一个学术青椒,深感做学术之不易。在此,我献身说法,阐述一下如何利用青年学者来打造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青年学者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如果此时人事考核疏于引导,他们往往会走向企业,疲于各类小兼职和小课题,几年下来碌碌无为。而等积攒了住房首付、买房结婚生子、生活安顿之后,学术热情早已消磨殆尽。从学校角度讲,没有一流的论文、没有一流的学者,哪里有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大学?因此,必须要调动青年人的学术积极性,而核心就是人事考核制度的学术导向。从招聘、年度考核、晋升副教授和教授,到科研奖励,都坚守学术底线。有的学校发表一篇《经济研究》奖励5万元甚至更多。当前,南京审计大学、上海经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一批学校,整体实力远落后于青大,但是在一些学科建设上遥遥领先,他们主要做法就是引进一些有志于搞学术的青年人。这值得青大学习和借鉴。

在社科院我感触颇深的则是,大型的学术会议较多,学术圈四通八达。青大可以与《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合作,承办一些大型学术会议,所需的会务费大约只有几万元,可是带来的社会效益、声誉和口碑要大得多。或者,至少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报销来回路费和交通费,经常参会对于学校的曝光度有很大作用,例如我注意到青大经济学院的姜伟老师连续好几届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是青大仅有的参会学者之一,当大家看到这个参会名单时“必赢”非常抓取别人的眼球。往大了说,田国强在上财、甘犁在西财所做的事,也就是引进一些青年学者在国内外一流期刊发文章,参加国内外一流会议。坚持这么做,用不了几年,青大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工商管理也会脱颖而出。

另一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使用成熟的数据库都是非常必要的。学科建设、论文写作离不开一手的资料,之前是一个个的案例,现在则是一批批的大数据。大数据相比案例研究,可以速成,可以更快的成名。据我了解朱礼华老师正在做这项工作,特别有意义。如果青大能够建立一个大家都亟需的数据库,想必会得到圈内学者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

此外,对于青年人除了发表文章,还需要申请课题。这个课题不是横向的企业课题,而是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山东社科等相关课题,这些都是教育部学科评估的重要内容。对此,人事和科研部门一定要重视,各方面信息及时汇总并告知教师,为教师做好服务,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本人在社科院就获得了社科院的课题项目,还有幸申请到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总之,引进人才、发表论文、获取国家课题、建设数据库等都是青大可以做而且能够做好的工作,也一定会为一流学科建设带来好成绩。

最后,祝福母校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取得卓越成就,相信母校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网站:www.xin027.net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必赢nn699net(中国)首页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