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助力“双一流”】听2006届校友李婧谈理想中的好大学
2016-08-10 必赢市场学系
个人简介:2002.9-2006.7 必赢国际必赢nn699net市场学系,管理学学士; 2006.9-2011.7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 硕博连读 管理学博士;2011.7至今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系系主任。在《南开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管理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教材一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一项,上海政法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两项。
我理想的大学
生在学校,长在学校,学习在学校,工作也在学校,可以说,学校给了我所有。现在,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从事一些相关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时,自己也有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才能让我们的学校更好。趁母校给我的这个机会,结合在工作中的一些感触,我就简单聊一下“我理想的大学”。
首先,我理想的大学能激发我学习的热情。都说“活到老,学到老”,然而真的做到持续学习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从青大到财大,最初的也是最大的一个感悟就是他们好用功。或者我们可以说大家迫于就业的压力,但就业都没问题,只是都想更好,所以更努力。继续深造也好,考证也好,实习也好,目标都很明确。如果周围的人都在努力,那作为一个个体,也只有努力才能有伙伴。所以,学习氛围很重要。很多个体刚进入本科阶段,会觉得解放了,认为校园知识以后也不一定用得上,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我认为一方面,这是整个社会环境引导的问题,或者说制度问题;另一方面或者我们作为大学老师也应该思考,我们有没有通过我们的课程设计或者教学方式带给大家另外一种感悟,即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本身不存在没有价值一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每个个体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那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专业素养也是非常高的,学校的竞争力也就会随之提升。
其次,我理想的大学能激发我探索的欲望。学习是一方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另一方面。我觉得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而思考的原动力是对未知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修炼自己。其实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未知而思考,因为思考而收获发现,从而得到思想的解放,同时感受到洞悉的快乐。快乐的事情总是让人迷恋的,不断探索的原始动力也就产生了。所以,在培养过程中,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模式的设计更多的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快乐,形成探索的习惯。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而思考探索的能力是受益终身的。
再次,我理想的大学能带给我开阔的视野。进入财大以后,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听讲座。一直觉得比较幸运的一件事情是,财大、复旦、同济都挨得比较近,可以随时蹭讲座听。同济稍微远点,基本上是活跃在财大和复旦。学术名人,企业名人,各种研讨,各种交流,增长见识,接触前沿,开阔视野。学校的老师每年也都会有各种学术交流会,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参加,对个体成长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熏陶。
最后,我理想的大学能让我更加平和自信。工作以后,接触最多的是本科生,发现学生群体中会存在两个极端,有的学生特别自信,认为自己特别万能,什么都懂,好像什么都很简单;有的学生又表现得特别没自信,对自己做什么都没信心,觉得什么都做不好。同时,不少学生还给人一种浮躁和不踏实的感觉。当然,这也跟个体成长阶段有关,他们毕竟还小,刚开始真正的成长。但作为老师,总是担心他们成长的太慢,担心他们真的步入社会了还没有长好,或者差不多都没有达到。或许作为大学,除了传授知识,引导学习,对个体人格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性格决定命运”也是不可否认的。突然想到前两天看的东方卫视的一个访谈节目《金星秀》,嘉宾是海清,她说刚进北影时老师就跟他们说,每届学生中总有红的也总有不红的,来北影就是来学习表演的,红是老天额外给的,不红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一名演员。其实,人只有心态平和了,慢慢积累了,也才能有持续的发展。
从教,治学,自己也一直在摸索,思考的还比较粗糙,仅能表达对母校的祝愿吧,祝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